第145章 故事
第145章故事
說?
還是不說?
說,這個吳書年會不會就此拿捏,就此要挾?
不說,是不是顯得沒有誠意?
思忖片刻,晏三合坦坦蕩蕩道:「事情的確不小,如果心魔不解,老太太的兒孫就會倒黴。」
吳書年若有所思地看向裴笑:「裴公子,你外祖家是不是官至戶部侍郎?」
人家都吃過還魂丹了,季家的事情也不是能瞞得住的。
裴笑一點頭,「我大舅舅曾經官至戶部侍郎。」
「曾經?」
吳書年皺眉:「那麼如今呢?」
「不瞞著你,如今已是階下囚了。」
裴笑沉默一下,覺得不能讓他就這麼牽著鼻子走,又補了一句。
「吳書年,這已經是我們送給你的第三份投名狀,我們所有的誠意都拿出來了。」
吳書年一言不發地低下頭。
因為太瘦的原因,他的頸脖顯得尤其的細長,彷彿輕輕一折,就折斷了。
裴笑吃不準這人到底是個什麼心思,桌下的腳輕輕碰了碰晏三合的。
晏三合掀開眼皮看裴笑一眼,沒作任何反應。
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,連底牌都給人看去,再催就沒有任何意義了。
他們費盡心思引他們上鉤,顯然是有所圖的。
圖什麼,他早晚會說出來。
果不其然。
須臾,吳書年擡頭看著周也,口氣帶著一些詢問。
「晏姑娘和裴公子給我們遞了三份投名狀,阿也,我們也還他們三份,你看如何?」
這話一落,桌上三人心跳如擂。
來了,來了,來了!
周也垂著眼,沉默良久後面無表情道:「這第一份投名狀,我給裴公子。」
裴笑原本如擂的心跳,在聽到這一句後,咯噔一停。
「我是華國人,但吳家人是我的主子。」
我的娘咧!
好大的一份投名狀!
三人驚得同時倒吸一口涼氣。
華國的人,華國的官,卻認流亡君主做主子,這,這,這……
謝知非和裴笑更是面面相覷。
混官場的可以貪,可以色,可以不務正業,不思進取,哪怕你魚肉百姓,草菅人命都不是什麼大事,但身在曹營心在漢……
那便是大逆不道的賣國賊。
裴笑心裡十分想問一句「你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」,但理智告訴他:不能問。
「你這份投名狀,我收下了。」
「這第二份投名狀,我給謝公子。」
周也看著他:「驛站的事情,我是臨時起意。」
謝知非皺眉:「不是早有預謀嗎?」
「當時沒有預謀,隻為了順手牽羊。」
周也聲音十分的乾澀,「我其實早在兩年前就見過裴公子和謝公子。」
謝知非心頭一顫,「你兩年前就認識我們?怎麼認識的?」
「我知道!」
裴笑這會的腦子十分靈光,「他一定是來我們百葯堂買還魂丹的時候見過的。」
「確實如此,我每年進京述職時,都會來百葯堂。也正因為如此,我知道兩位都是頂頂有錢的主兒……才決定順手牽羊。」
謝知非問:「是因為缺錢嗎?」
周也的目光垂下,在吳書年的側臉上逗留了一下,「算是吧!」
「他總是想把最好的給我,弄得家裡入不敷出。」
吳書年口氣沒有半分責備,反而聲音又溫和,又沉穩。
他從大拇指上摘下一枚玉闆指,「這闆指用來抵那八百兩綽綽有餘,謝公子收著吧!」
我會要你姓吳的東西?
謝知非盡量控制著自己的語氣,「周大人說得對,我謝三爺不缺那八百兩。」
吳書年笑笑,沒把闆指再套上去,而是隨手便放在了桌上。
周也冷冷看了謝知非一眼,目光一轉,「晏姑娘……」
「等一下!」
晏三合打斷他的話,「在你送出第三份投名狀之前,我有兩個問題想問。」
周也:「你說!」
晏三合:「這一趟,你去京城做什麼?還是述職?」
周也:「專程買葯。」
晏三合:「驛站的事情是臨時起意,那麼涼茶鋪開始,你才是有預謀的?」
周也:「是。」
晏三合:「預謀什麼?」
周也冷冷一笑,「晏姑娘太心急了吧,這正是我們要還給你們的第三份投名狀。」
晏三合:「……」
「隻是在送出第三份投名狀之前,勞你們先聽個故事。」
周也彎下腰,在吳書年耳邊低語,「你說,還是我說?」
吳書年靜了一瞬,「難得見到幾個年輕人,不知為什麼就有了說話的慾望。」
周也點點頭,伸手拿過他面前的茶盅,遞到他嘴邊。
「那先潤一潤嗓子。」
吳書年就著他的手,喝了幾口,然後一臉歉意道:「故事有些長,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耐心聽?」
「有!無論多長,我們都想聽,而且求之不得。」
晏三合的聲音很堅定。
吳書年要講的故事,不會是普通人的起起落落,隻他那個敢起兵造反,敢與華國對抗,敢滅鄭家滿門的老爹,就是一段了不得的傳奇。
「這個故事要從我祖父說起。」
吳書年揚唇淡淡一笑。
「你們打聽吳家,一定知道吳氏這個姓原是前朝的皇族,因為李氏謀反,才被趕下了台。
李氏手下留情,讓吳家最不起眼的一支活了下來。」
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,被他說得如此輕描淡寫……
晏三合忍不住又打量了吳書年一眼。
「從高處摔落下來的人,有兩種可能:一種是貪戀榮華富貴,一心想重回過去;一種是避世隱居,做個閑散世人。」
吳書年目光幽幽看著遠處。
「吳家這一支素來膽小怕事,便隱居在北倉河邊的老街,遠離紛爭,安分度日。
活是活下來了,但無時無刻不在李家的監視中,天地雖廣闊,何處可避李。
近百年來,吳家人一代一代都活在命懸一線的膽戰心驚中。」
人心原非如此。
晏三合在心中嘆了口氣,換了誰坐上那個王位,都不會對吳氏一族放任不管的。
「祖父從小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,性格內向且沉默寡言,一頭紮進書裡,兩耳不聞閑事。
我父親曾對我說過,祖父的屋裡堆滿了書,隻要有好書,他連飯都顧不上吃,覺都顧不上睡。」
聽到這裡,晏三合不由的想到了晏行。
晏行也是愛書成狂,隻要尋著一本好書,比孩子要到糖吃,還開心。
而愛書之人,心中必有丘壑。
看來,吳書年的祖父也絕非泛泛之輩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