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91章
遲早有一天,皇帝會老去、死去。
他所擁有的一切東西,統統都會被太子繼承奪走,然後徹底取代他。
這對于一個身處權利頂峰的帝王而言,何嘗不是一種挑釁和威脅?
帝王無情,皇家無愛。
即便是親生父子,在面對權利的更替和交接時,也很難保持純粹的親情。
所以,皇帝一方面培養太子,對他有父子親情,一方面又不動聲色的打壓太子,甚至扶持起另一個兒子,來平衡太子帶來的威脅。
太子對皇帝同樣也是如此。
一方面皇帝是他的親生父親,他理所應當要尊敬、孺慕皇帝,不能有絲毫僭越。
但另一方面,太子又無時無刻的想要從皇帝手中奪走更多的權利,甚至影響和幹涉皇帝,包括太子想拉攏唐家,也是想利用皇帝對唐家的信任,反過來控制皇帝的決策。
父子兩本身就是對立的,也是相互争奪的。
在這樣的關系裡,親情本來就不剩下多少,更多的是互相提防和算計。
皇帝不喜歡朝臣和太子走太近,是因為如果朝臣們全都支持太子,就有可能架空他這個皇帝,威脅到皇權。
但太子又是儲君,是受文武百官、甚至天下人認可的皇家繼承人。
不管皇帝心裡怎麼想,他都不能在明面上打壓太子,因為儲君一旦被打壓,就意味着繼承人地位不穩,進而會影響到朝堂和人心不穩。
在前朝曆史上,不是沒有皇帝因為忌憚太子,遲遲不肯立儲的情況。
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,朝臣們因為摸不準皇帝的心思,紛紛開始站隊,不同派系的朝臣支持不同的皇子,爆發了慘烈的奪嫡之争。
最終,有能力的皇子一個個獲罪下馬,前朝皇帝也被兒子們的“不孝奪/權”差點氣死,朝堂一片烏煙瘴氣,各種貪官污吏渾水摸魚,把前朝大好的江山基礎都給敗壞了。
正因為有前朝這樣的教訓在,大邺立國之後,聖祖皇帝曾頒過旨意,皇家子嗣立嫡立長,此為祖訓,後代子孫不可忤逆。
太子一出生就被立為儲君,并不是因為他是所有皇子裡最優秀的,而僅僅是因為他出生中宮嫡長子。
儲君早立,地位穩固,朝臣們都清楚的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誰,就不會輕易生出站隊的心思。
即使有人抱着從龍之功的想法,冒險支持其他皇子,那也是少數。
大部分朝臣還是天然站在儲君一邊,不願意冒險博功勞,如此一來,朝堂上的人心就穩固多了。
但這樣的祖訓規矩又會帶來另一個隐患,那就是其他皇子們不服氣。
如果太子真的十分優秀,能牢牢壓制住其他兄弟,嫡長子繼承自然是天經地義。
但如果情況正好相反,太子能力平庸,不如其他兄弟,卻仗着出身牢牢壓過其他人一頭,其他更優秀的皇子自然會心生不服,從而留下隐患。
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對策,也不存在永遠正确的規矩。
至少在大邺朝,隻要太子不犯下巨大過錯,皇帝就不會輕易廢除儲君,更要在明面上端平一碗水,确保東宮與朝堂穩固。
這就是為什麼,皇帝哪怕心裡忌憚朝臣與太子走得近,也不能直說的原因。